第171话(二合一)(1 / 1)

第一百七十一话

宋一程没吃饱,马芳走到厨房看了看他们这儿有什么东西可以做夜宵,但两个人平时很少自己在出租屋做饭吃,压根没什么存货,只有一打鸡蛋,一捆紫菜,一捆海带,再加两个西红柿,没了。

马芳只好拿了那两个西红柿,再磕了几个蛋,煮了一锅西红柿蛋汤。

“严同学,你吃吗?”马芳招呼道。

严铭看了一眼那锅西红柿蛋汤,觉得量应该很充足,才点点头,对马芳露齿一笑,说:“谢谢阿姨。”

“跟阿姨不用这么客气。”马芳笑着说。

宋一程嚷嚷:“我肚子饿啦!”

简直就是一个不知好歹的熊孩子。

马芳给他们每个人都盛了一碗,端上桌。

宋一程就跟个饥民似的,抱起碗就喝。

马芳啧啧两声,说:“慢点喝,锅里还有,真是的,都多大了还跟个小孩子似的。”

宋一程把碗放下,不满地撅起嘴,“我怎么觉得你对我这里也不满意,那里也不满意啊?”

马芳一乐,指了指严铭,说:“你看看你同学,再看看你自己,天上地下的差别,我怎么对你满意啊?”
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严铭喝汤的动作一顿,眉角陡起。

他小心翼翼地看了宋一程一眼,还真担心宋一程会迁怒到他身上。

但是宋一程却没有注意到他身上,而是对他妈妈冷哼一声,说:“那你去找他当你儿子嘛。”

马芳显然跟宋一程斗惯了嘴,“我巴不得喔。”

宋一程咬牙切齿,“我可是考了年级第一名呢!”

马芳冷笑,“那严同学考了多少次啊?”

宋一程VS宋妈妈,宋一程完败。

跟宋妈妈斗完法后,宋一程又喝了两碗西红柿蛋汤,才心满意足地一抹嘴巴,漱了口,上床睡觉。

严铭要收拾桌子,马芳一见,立即说:“严同学,你也累了,赶紧去休息吧,这里我来。”

严铭没有跟马芳争抢,很自觉地让到一边,说:“谢谢阿姨。”

“是阿姨该谢谢你才对。”这一刻,马芳笑得很温柔,说:“我们家一程是在遇见你之后,才变得这么努力的。”

严铭有些意外宋一程的妈妈会跟他说这种话。

宋一程的妈妈接着说:“我们家一程啊,小时候很调皮捣蛋,根本不喜欢学习,坐也坐不住,一直到初三那年,他忽然跟我和他爸爸说,他要好好学习,一开始我和他爸爸都以为他只是心血来潮,但是我们没有想到,他竟然真的变得努力和勤奋起来了,那年寒假的时候,他跟我说,妈妈,帮我找一个数学老师好吗?我的数学太烂了,根本听不懂。那个时候,我很惊讶他竟然会主动让我帮他找老师,他以前可是连课都不愿意上的,别说在放假的时候去补课了。后来初三结束后的那个夏天,他报了一个补习班,回来后特别高兴地跟我们说,他遇到了一个他初三的时候特别想要交好的人,到那个时候我们才知道,一程是因为想要追赶上一个人才这么努力的。”
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严铭从来没有听宋一程说过这些。

但是,他很清楚,那个人就是他。

原来,宋一程早已经默默关注他那么久了吗?

严铭心间如谷风刮过。

悸动。

第二天一大早,马芳因为还要去上班,必须赶回去,严铭一个人怎么也拗不过执意要去上课的宋一程。最终,严铭只好盯着他把自己收拾得严严实实、钻不进一丝风才出门。

在五月份穿得像熊猫一样厚实的人,除了他也没有谁了。

被路上那些惊异的目光打量,宋一程只觉得丢脸丢大发了,恨不得找个面具戴在自己脸上,让所有人都认不出他来。

到教室后,他干脆就坐在自己的座位上,中午吃饭也不肯去,让严铭帮他带回来。

班上倒没有同学笑话他——不对,有一个,莫起联。

莫起联这个讨厌鬼!宋一程咬牙切齿地回想起早上莫起联那个家伙学自己走路的样子,因为穿得比较臃肿,手脚摆动的幅度都有些宽,有些笨拙。偏偏莫起联还要学,当着班上同学的面模仿,模仿得不伦不类,让大家都捧腹大笑。

这个家伙,没追上启云,倒是在放飞自我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。

以前他还保持着高冷的姿态,不屑于跟他们这些凡人说话。但后来也不知道是受了什么刺激,竟然一下子接了地气,跟班上后排那群人混成了一群,书不好好念书,整天惹是生非——当然,都是一些小是小非。
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换做以前的莫起联,再想嘲笑宋一程,也绝对干不出这种在众人面前模仿他举动的事情。

就在五月的阳光以其明媚而温暖停驻在这座校园里的时候,他们高一年级却迎来了一件大事——文理分科。

高二年级开始,年级将会分成文科和理科。

这对于一中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。毕竟,每个人都有自己薄弱的科目,而分科就是一个扬长避短的选择。

廖老师把分科意向表发给班上每一个同学,叮嘱说:“大家把这个拿回去后一定要好好跟自己的父母商量,到底是选文科还是理科,一定不要只考虑未来的就业,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,知道吗?”

大部分人都没有听廖老师说话,彼此议论,台下一片喧闹。

廖梅也不生气,她在这种小事上一向管得不严,也知道这件事很重要,对学生来说,是一个不亚于高考的重要选择,他们这种互相讨论的心情她很能理解。

不过,她最关心的还是班上那几个成绩好的学生的选择。

昨天她们召开了班主任会议,会议讨论的就是这些尖子生们的文理科选择。

教务处早已经把他们这些尖子生的每一次考试成绩整理出来,比较他们的强项和薄弱项,用数据对比做出了适合的方向。

对于学校而言,他们这一批学生就是冲刺名校的学生。

选择文科还是理科,不仅是他们的事情,更是学校文理科发展的事情。

【本章阅读完毕,更多请搜索新;阅读更多精彩小说】

书页/目录